在中国总会有一些矛盾的事情发生,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毕业即失业;另一方面,企业抱怨用工荒,招不来人才。一方面,制造型企业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消费者挤破脑袋跑到国外,就为买一只马桶盖。一方面,土地、原料、人力资源纷纷上涨;另一方面,企业对于铺张浪费视而不见……据统计,目前中国的制造成本指数为95,仅比美国的100低5%,制造成本已经先于制造水平迈入了发达国家行列。但是,制造企业仍然有大量浪费行为,且丝毫不以为意。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反驳我了:“我连打印纸都正反两面用,你居然说我浪费!”好吧,我想说的并不是这种细枝末节上的浪费,打个形象的比方来说,你去菜市场买菜可以因为小贩少找了一毛钱而斤斤计较,但是买房的时候,对于房价飞涨,一个月长了好几万却视为天经地义。我所要说的浪费是在战略层面的浪费,它比细枝末节的浪费要严重得多,但人们总是对其选择性失明。
资源成本的浪费
很多企业在兴建厂房、购买设备的时候只着眼于短期的需要,对企业未来长远发展没有一个清醒的规划。这导致对土地、厂房、设备等资源的严重浪费。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企业,厂房竣工没多久就要重新加固维修或者推倒重建,因为原先建厂的时候,由于偷工减料,或者规划不合理,厂房面积和质量根本不合乎标准。结果折腾几次下来,维修重建所花费的成本比建一座优质的厂房还要高好几倍,造成的浪费令人唏嘘。
还有一些企业,对市场的走向一概不知,只顾守着自己原先的业务,也不管这种业务还有没有市场。我就曾听到过这样的故事:很多生产手机配件的企业,在倒闭的时候清理仓库,发现库内堆满了老式手机按键。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按键手机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触控手机已经占领了整个市场,他们仍然按照原先的思路进行生产,结果只能把耗费了大量资源生产出来的商品堆在仓库里。
人力成本的浪费
很多企业家迷信一个观点:企业应该尽可能做大做强,只有做大做强了,企业才有足够的竞争力。这个观点造成的结果就是,企业不顾市场规律,盲目招工扩大规模;将部门设置和管理层繁琐化,大量不必要的机构和人员增加了企业投入,同时又拖慢了生产效率。
尤其是一些管理人员热衷于开会,芝麻大点的事也要开个会讨论讨论。会上还要做一个冗长的报告,生怕参会人员不能领略会议精神。这么做一来可以打发无聊的时间,二来可以显得自己殚精竭虑,为企业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真可谓是一箭双雕、事半功倍。却不知,这样的管理人员浪费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人力成本,还有所有参会人员的人力成本。他把很多本该劳动在第一线,并创造价值的劳动力,强行按在了会议室里 ,这样怎能不造成浪费?
另外还有一些企业,老板相信所有员工都是全能性人才,不仅加工生产是一把好手,连扫地做饭刷马桶都样样精通。于是,充分调动他们的能动性,每天早晚扫除,中午食堂做饭,这些活再也不从外面雇人了,都由自己的员工来干。结果就是,工程师拿着工程师的工资来扫地,技术员拿着技术员的工资去做饭。少雇一个扫地做饭的阿姨,却极大影响了那些专业人员的工作效率,真可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创造思维的浪费
如今的制造业更像是做广播体操,人们把一套体操拆成若干个分解动作,原本复杂的工作也就变得简单了。这个方法在企业建立初期也许是立竿见影的,但随着资本的积累,业务的扩大,再只满足于分解动作的排列组合就太不思进取了。制造型企业,尤其是有自己产品的制造型企业应努力发挥创造思维,让产品打上自己指挥的烙印。
然而现实情况是,企业经营者为了短期利益,或者由于害怕创新失败造成的损失,采取固步自封、循规蹈矩的态度,对一切新鲜的创意说不。于是下面的工作人员更是理所当然地干着自己那份最基本,也最不用思考的工作。久而久之,有思维的人被磨成了没有思维的机器流水线,年轻的技术人员在本应该充满创意的年级,过早地走进了论资排辈的误区。
如果说,企业有形资产的浪费如同伤筋动骨,那么这种无形资产的浪费就像是恶性肿瘤,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更加致命。
以上种种浪费归根结底原因都是一样的:目光短浅、好大喜功,追求眼前利益而没有长远考虑。这不仅是中国制造业的顽疾,也是各个行业的通病。也许,我们先用不着去羡慕工业4.0,而是应该学会用发展而且不浮躁的眼光看待企业,学会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学会在战略层面上珍惜企业所有有形和无形的资产。杜绝了这些浪费,不亚于给企业创造了新鲜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