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再一次成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热的焦点。刚刚出台的《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直接把产业发展的靶心对准了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旅游文化、信息、现代物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和食品与消费品制造等8个云南有优势、有基础、有市场前景,能较快形成经济增长行动力的重点产业。
《意见》对8大产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点推进建设的产业园区和项目以及重点支持发展的企业“靶向”细化明确,每个产业目标之明确、任务之细化、重点之突出、政策支撑和保障措施之得力,可谓前所未有。
没有产业就没有跨越
“产业是强省之基,兴滇之本,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云南强,离开产业发展谈跨越式发展,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无米之炊。”省委书记李纪恒在12日召开的云南省产业发展工作会议上一针见血地指出发展产业对云南实现跨越式发展,夺取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胜利之极端重要性。
对于云南来说,发展产业是实现“十三五”目标和落实中央支持云南加快发展决策部署的重大举措,是全省适应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抢抓新一轮科技进步与产业变革难得机遇的迫切需要,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保证。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郭树华教授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产业就是发展经济,“产业不强,税收都没法保证,就业岗位也难提供,何谈发展。”
如果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云南发展的瓶颈,那么,产业弱小就是云南发展的软肋。云南要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夺取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胜利,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把产业发展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主旋律、跨越式发展的主抓手、同步小康的主引擎。省委、省政府把“五网”建设、产业培育视作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这不仅是大势所趋,还是形势所迫,更是加快发展必然选择。
抓经济建设“牛鼻子”
云南落后,关键是产业发展滞后,云南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根本在于产业发展上的差距,产业发展是制约我省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短板之一。被原料型、资源性主导的云南产业格局一直没有根本性改变,云南产业依然处于国际国内产业链的前端、价值链的低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拼资源、拼环境、拼廉价劳动力的粗放式发展已越来越难以为继的当下,云南传统产业与发展模式已经不足以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当前,我省正处在发展方式转变、结构优化升级,体制机制变革、发展活力积蓄,优势充分释放、动力加快转换的三大重要关口,只要抓住产业发展的重大机会,就抓住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经济建设的牛鼻子、拉动投资增长的关键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核心,也就抓住了赢得未来竞争的主动权。
云南发展产业的方向十分明确、路径十分清晰: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领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做大产业总量的同时调优产业结构,通过调优产业结构继续壮大产业总量;盘活产业存量的同时做大产业增量,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的结合起来,不但要让老树开新花,更要让新芽长成大树、结出硕果;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使产业结构逐渐变“新”、发展模式逐渐变“绿”、经济质量逐渐变“优”,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有机统一。
2017年8大产业预期目标
力争3~5年,在8大重点产业领域引入和培育一批骨干企业、若干产业集群,集中有限资源,率先在最具潜力、最有前景、最能见成效的领域形成产业集群化突围之势,带动全省产业整体推进,最终形成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生物医药和大健康
到2017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400亿元左右,其中生物医药产业达到1000亿元左右;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8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0%左右,其中生物医药产业达到15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0%左右。
以新药研发为重点,整合全省生物医药领域创新资源,以原创性突破和二次资源开发为核心,提升新药研发水平;建设优质中药材和健康产品原料基地;重点发展中药(民族药)、生物技术药,有选择地发展化学药,积极发展功能性保健食品;统筹利用生物医药、医疗、生态旅游等优势资源,鼓励发展多样化健康产品和服务,构建集健康、养老、养生、医疗、康体为一体的大健康产业体系。
集中打造滇中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加快推进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昆明市现代中药与民族药、新型疫苗和生物技术药物产业集聚发展区建设,重点实施昆药生物医药科技园、中国医科院医学生物所新型疫苗生产基地建设等项目。培育云南白药、昆药集团、沃森生物、三七科技等领军企业。
旅游文化
到2017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4500亿元左右;到2020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90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1%左右,旅游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10%以上。
实施全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培育发展高端精品旅游服务,推动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向以观光、休闲度假、专项旅游产品等符合型产品为主转变;拓展旅游发展空间,积极发展医疗旅游、养老旅游、康体旅游等,大力发展跨境旅游,打造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开发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旅游服务产品,推动旅游定制服务;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整顿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强化“七彩云南、旅游天堂”整体形象塑造和宣传推广;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发展新闻传媒、出版发行印刷、歌舞演艺、影视音像、文化休闲娱乐等文化产业。积极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鼓励创造优秀文化产品;推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提升旅游发展文化内涵,加快建设历史文化旅游区、红色文化旅游区、主题文化游乐园、民族文化旅游基地,着力打造文化旅游节庆品牌和精品演艺产品,以“南博会”、“旅交会”为重点加快会展业发展,拓展旅游文化新业态。
加快推进以世界遗产旅游地、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公园、旅游城镇、精品景区、旅游综合体等为主的一批重大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建设一批国家级或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加快昆明等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积极规划建设通用航空产业园。重点培育云南世博旅游控股集团、云南省旅游投资公司等龙头企业以及主营业务收入上亿元的文化企业。
信息
到2017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50亿元左右;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6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左右,信息经济总体规模达到5000亿元左右。
全面推进实施“云上云”行动计划。重点打造昆明呈贡信息产业核心集聚区,推动滇中城市群因地制宜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及配套产业集群,依托沿边对外开放经济带建设信息产品出口建工集散基地;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抓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通信枢纽中心和国际光缆建设,建成“全光网省”,普及4G网络,超前部署支撑5G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全面推进“三网”融合;着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落实大数据行动纲要,加快“互联网”、电子商务、数字创意、区域信息服务产业等发展壮大,培育信息经济新业态;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提高农业信息化、政务信息化;加强信息安全建设,构建网络治理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营造安全可靠的发展环境。
加快呈贡信息产业园区建设,打造玉溪、保山新一代信息技术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华为西南云计算中心、能投浪潮云计算中心、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离岸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扶持云南南天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思普企业集团等本土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引进阿里巴巴、腾讯、中兴、普天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
现代物流
到2017年,增加值达到1400亿元左右;2020年,增加值达到20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3%左右,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下降至18%以内。
结合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依托干线铁路、公路以及机场、港口、口岸,完善和优化现代物流网络布局,统筹规划建设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物流示范园区;推进物流基础设施有效衔接,提高物流信息化、物流装备现代化和标准化水平,优化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服务。加快发展多式联运,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推进国际物流、保税物流发展,构建便捷高效的跨境物流体系;完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优化城市物流配送,健全乡村物流网络。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构建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加快推进云南腾俊国际陆港及河口、瑞丽、磨憨等重点口岸国际商贸物流重大项目建设。支持云南物流产业集团、云南腾俊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云南泛亚物流集团有限公司等具有良好发展基础的企业发展成为专业化、社会化的现代物流龙头企业。
高原特色现代农业
到2017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400亿元左右;到2020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0.71:1,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0000亿元以上,力争实现全省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农业“小巨人”达100户,农业“小巨人”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
突出“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打响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品牌;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稳定高效的原料基地,打造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强县,推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绿色经济示范区示范带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培育发展农业经济新业态。
围绕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农业“小巨人”,支持云南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神农农业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昆明华曦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加快发展,支持楚雄元谋蔬菜批发交易市场、红河建水曲江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通海县金山蔬菜批发市场、曲靖市陆良冷链物流市场等发展壮大。
新材料
到2017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100亿元左右;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7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5%左右。
大力发展铂族、锗、铟、镓等稀贵金属材料及元器件加工等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有色金属合金材料和高端装备用新材料。积极发展电极材料、膜材料、半导体、集成电路封装材料、蓝宝石衬底、碳化硅材料、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材料、增材制造(3D打印)用粉体材料等产品。
发挥真空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稀贵金属综合利用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贵金属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性平台作用,着力突破产业关键技术,全面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以滇中为核心培育稀贵金属新材料基地。组织实施新型贵金属电子封装材料研发应用、贵金属石墨烯新型复合材料研发应用、高耐蚀钛及钛合金管材与高品质钛带产业化、光纤用四氯化锗产业化等一批重大项目。重点培育贵研铂业、云南钛业、云南锗业、北方夜视等领军企业。
先进装备制造
到2017年,主营业务收入达1000亿元元左右;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17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0%左右。
以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为重点,加快新能源汽车和乘用车发展,配备发展汽车零部件,打造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汽车产业链;加快发展数控机床、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轨道交通设备、铁路养护设备、电力和新能源装备、重化矿冶设备、工程机械、农业机械装备、节能环保装备、通用航空装备等先进装备,培育发展机器人、3D打印等智能装备;大力发展面向南亚东南亚市场的特色机电产品制造。着力发展装备配备产业,发展壮大一批配套企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