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时定额指的是完成一个工序所需要的时间。它就如同销售业绩一样,也是企业考查员工的一个重要标准,只不过考查的对象是加工工人。工时定额的制定必须以技术部门的图纸为依据,再综合工艺文件的内容,最终制定出每完成一道工序所需要的加工时间限度。以此作为通用准则,来衡量机械加工操作工人的劳动消耗,健全企业的激励制度。由此可见,建立科学的工时定额对企业而言意义重大。那么,制定工时定额的过程,需要参照哪些原则和标准呢?本文将跟大家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工时定额制定应本着激励原则
制定工时定额是为了充分调动加工工人的工作热情,而不是为个别效率低下的工人寻找借口。所以在制定定额的时候,一定不要以车间里工作最慢的人群为基准,而是要将定额制定在一个合理的值,即设定在一个让员工努力工作就可以达到,不努力则达不到的高度上。这样才能够刺激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实现能者多劳、多劳多得。
严格按照定额标准来制定
每一种不同的工序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定额标准,进行工时定额的制定时,必须严格遵循这些定额标准,既不可以为了图省事,而使不同工序参照同一标准,也不可以随意更改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保证各产品定额的科学性和一致性。
如果参照的标准不统一,那么制定出来的定额也一定不可能遵循同一个基准,导致相似产品的工时定额有高有低,或者生产难易程度明显不同的产品却制定了相差无几的工时定额。这样造成的混乱不仅对工人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会削弱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也会极大地影响生产效率。最终制定出的工时定额,同一产品的同一工序,只能有唯一的工时标准。
兼顾各班组之间的定额相对平衡
制定工时定额的时候,除了要遵循相应的客观标准外,还应兼顾各个班组之间的平衡。由于各班组采用的设备不同,执行的工艺和方法也不同,因此很难用一个统一有效的衡量标准,对不同工序工时定额的高低来进行判断。
这时候时候,要应充分考虑各个工种在劳动强度、技术密集度、加工工序的难易程度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实现工时定额的相对平衡。如个别员工不认可上述平衡标准,要充分给出理由,必要时可进行换岗操作,使其充分体验之所以其他工序工时比自己高的原因。
制定实施后不宜过多调整
工时定额一旦制定实施以后,就不应该过多地进行调整。在实际生产中,经常会出现因粗加工工序的加工余量未按照车间的工艺规定执行而造成精加工工序原有定额无法实现的情况。这时候也不可以轻易变动精加工定额,因为问题的根源并不是处在精加工这道工序,而是上一道工序没有按照规定打好足够的基础。要追究也应该追究上一道工序的责任。可以将粗加工的部分工时扣除,弥补精加工超出定额的部分。
对于因车间备料不及时,图纸更改或临时换工件等特殊原因,工时定额未能实现的情况,也应该遵循以上原则进行工时补贴,而不是轻易更改工时定额。只有严格执行工时标准,才有利于控制车间工时定额的总额,避免工时调高后再恢复正常时对员工产生心理落差而影响车间的生产效率。
加入遇到必须对定额略作调整的情况,通常也应该由低向高调,而不应削减已定的工时。如果是由于工人的工艺革新,导致加工效率提高,能够用更少的工时完成原定加工计划,那么应维持原有工时定额不变,而对具有创造力的员工进行一定的表彰和奖励。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工人的积极性,探索工艺革新的方法,提高车间生产效率。